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
孙成余 223800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初级中学
长期在教研室工作的我,总认为只要多搞几次活动,多搞几次检查,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对教师目前的工作状态、工作情况真是很不了解。2009年8月我被推到校长岗位,是一所现代化示范初中,不过位置在农村,且离市区较远。上任之初,我雄心勃勃,准备在教学质量上大显身手。然而事实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这里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敬业精神很令人担忧。我当时就怀疑,这样的工作态度能有好质量吗,这样的精神状态与示范初中能相符吗?看到问题,想想上任之初的雄心壮志,我真有点心寒胆战。我想作为校长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让老师想干、会干、能干,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着问题和压力,我和教学线的领导一起分析,一起思考,一起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持“四个着力”,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从无效教学走向有效教学,直至追求高效教学。
1、着力于“观念”的改变,促其想干。
1.1强抓态度的转变,认识的提高。
一所学校能否很快走上正轨并迅速取得立足之地,主要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取决于教师发展的高效益,要把全体教师凝结成一股力争向上的力量,首要的就是统一思想,抓态度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消极被动地工作是没有激情的,更不会有创新,思想通则一通百通。我多次强调并身先士卒,在工作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问题面前不讲人情,领导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教师为本,从中获得教师的主动,促其想干,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好铺垫。
1.2强势阅读学习,增强科研意识。
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应该是阅读的典范和榜样。然而我们多数教师既不情愿读专业书籍,也不爱好写写文章,一年中除了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参草草阅读以外,几乎不读一本书,不看一篇专业文章,更谈不上去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教师每天所做的只是应付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可以说目前许多教师很难成为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对象,更不被学生们所追随。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的地位和分量在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和科研能力,长期以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误人子弟,教师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地贬值。为此,我在学习文化的构建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把阅览室前移到办公室,三个年级按月交流图书杂志,定期集中谈体会说心得,定期举行论文现场框架结构设计比赛。其目的就是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撑。
1.3庄严承诺,激发发展内驱力。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校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的“青蓝工程”活动。活动旨在让“新”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巩固、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获得帮助和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新”“老”教师在结对子过程中,应当借助教学活动为平台,相互砥砺,彼此寻求更高新的的发展。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在结对子前,“新”“老”教师还要公开承诺,并把书面承诺书交教导处备案。实行捆绑考核、共同进退、荣辱与共的措施大大地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1.4追寻名师,提升教师素质。
跟名师学习、向专家请教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也一定有原因。名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着与普通教师不一样的思想追求与工作状态。名师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成功者,必定有许多值得广大教师学习的地方。一个老师如果能够追寻名师的成长轨迹,按照名师的想法和做法去思考和行动,做到持之以恒,一定也能够造就成为名师。为树立“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的理念,为激发教师们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让一部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做名师的追随者,我校对优秀教师进行授衔表彰并且形成制度,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从德、能、勤、绩全方位考核,重在教育科研和教学实绩上严格评选出教学上的领军人物、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以此激励教师争先创优,提升专业发展欲望。
2、着力于“课堂”的研究,让其真干。
2.1录制常态课
为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增强竞争意识,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公开课活动,而且形成惯例,但这些课大多是精雕细刻的“展演课”, 是教师个人、备课组、教研组实力的优化整合,是样板课,并非是常态课。这些课与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很难真实反映教师平常教学的状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还应该是取决于教师常态课。如何准确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常态课与非常态课之间,我做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之后,“随机录课”的想法应运而生,我认为它体现的是学校教研管理的本真回归,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可以起到推动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开学伊始,我就敦促教学线同志推行随机录课制度。课前不打招呼,教导处根据课表随机抽取,深入班级录课。教师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时间集中观看录课内容,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集体“把脉会诊”。学校定期把课堂实录制作成光盘与“会诊”结果一并赠与教师,或将录像上传校园网作为奖励,鼓励教师自研自磨自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2.2抓好研磨课
“磨课”是教师练就内功的开始,是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磨好一节精品课,让听者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如览群峰,豁然开朗。然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教师一生上了很多节课,但能上一节优质课却不是容易的事,而能随心所欲地上好每一节优课就更是难事。要想上好优课,成为名师,就必须打磨好一节课。为此我提议:由教导处安排,每个大组选一两名教学成绩相对较差的老师上研磨课,执教者在写了教案后,交给同组教师讨论后再度修改,然后进入“课堂实战”,教学线领导、同组教师观摩后提出优点和不足,自己再反复斟酌,这样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磨课”的人也同样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2.3展示精品课
“精品课”不仅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平台。“精品课”是教师的杰作,更是教师成功、成名的最有力的象征。教师应该把“精品课”作为毕生的追求,学校应该把“精品课”当做优质资源来开发与储备。为此我校每周都开展赛课活动,很多优秀教师都争着报名参加,每次活动都评奖颁发证书,老师们都在学习、交流、点评中总结得与失,可以说“精品课”的展示,助跑教师的专业成长。
3、着力于“方法”的指导,教其会干。
3.1名师引路,同课异构
教育是艺术,要想达到完美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就必须有专家引领和指导,这样就会大大地避免少走弯路。因此我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借助“优化课堂活动月”的契机,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授课,鼓励学校老师与教育专家同课异构,同台竞技,通过专家的“临床诊断”,破解课堂教学提高的瓶颈,重点从管理方法上、教学艺术上给教师以指导。应该说专家、名师们丰富的经历,不凡的谈吐,智慧的语言,给教师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理念上的“大餐”,还教给了我们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活动的开展对老师触动很大,大家都觉得这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绝好机会,有压力更会有动力。
3.2培植反思意识,提升教学能力
常言道:“教书30年,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3年,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名师”。而现实中,我们多数老师都还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养成习惯,就是能写几篇小论文,也完全是为了自己评职晋级的需要。如果校长真的要建设一支优秀教师团队,让大家快速成长起来,成为领军人物,成为名师,就必须培植大家的反思意识。不反思,就无所谓好与差,不反思,就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什么自己煞费苦心、滔滔不绝,而学生无动于衷、昏昏欲睡?为什么有的内容教了多遍,而学生仍学不会、做错了?为什么教师时间、精力投入多,而学生进步缓慢,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为什么学生想调班,不想要你教?如此种种,这些问题虽然有的不是老师原因,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面对,必须反思。而且要通过反思达成若干共识:课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要充分地动起来;课堂必须是思维训练的课堂,思想碰撞的课堂,激情洋溢的课堂;课堂既是知识传授和积累的课堂,更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课堂……为了让大家都能面对现实深层思考,我们建立了《新课标学习反思制度》,每人每周写一篇“反思”随笔,强行入轨,反思内容因人而异,可以写教后记,可以写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迷惑、问题,成功的经验、教学的高潮;也可以带着研究的目的去观摩同行的课,然后写下对方最成功或最不足的一点……总之要让反思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营造一种科研氛围,于反思中寻求更快发展。
3.3资源共享,借力发展
教师的“教学用书”可以说是现在教师备课的主要资料,甚至是唯一资料,内容有了,但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和选择呢?不少教师就把过去的教案拿来抄一遍应付学校检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老一套。虽然这样也能取得一点成绩,那也全靠死教、死学、题海战术,至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根本谈不上。面对现状,针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老师的视野太窄,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共享已成事实。我就鼓励老师把备课的触角伸向校园网,从网上获取信息,先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然后再结合教学实际有所创新。基于此学校在各班配备了多媒体投影仪,校园网络实现了全覆盖,这些现代化硬件投入,推动着老师思想和行为的显著变化:网上办公,网上备课已进入正轨。
4、着力于“平台”的搭建,迈向能干。
4.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在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我校坚持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金字塔”学科梯队,从而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激励成才、鼓励冒尖,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实施“教师你有多大能耐,学校为你提供多大舞台”策略。
首先抓实集体备课。让教师吃透、钻透教材,改变了以往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以说课形式代替集体备课。同时,我们还请来了相关学科专家专门指导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这不单单让教师明白如何进行备课、上课、说课,也训练了他们挖掘教材的能力,锻炼了他们说课的能力。
其次是抓能力比试。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开展各种比武和竞赛活动,如说课比赛、上课较量、论文比试、试卷命题考量、解题能力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普通话朗读比赛、英语口语演讲赛、板书竞赛、教学案例设计比赛等,提供这些平台,就是给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大家在竞争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4.2举办校园讲座、沙龙活动。
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的引领者、反思者、建设者,是文化之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是一个既能“传言”又能“立言”的思想者。带着理想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正所谓,善教者必善读者,善读者必善思者,善思者必善作者。为了让教师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教师自己开讲座活动,教师能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组稿,自己设计,虽然没有专家、学者那样高屋建瓴,但必定是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感悟,每次讲座他们都有成功的感觉,自己在校园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不仅如此我们还定期举办沙龙活动,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广泛收集资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既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举措,也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区;既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规划,也谈出了自己对专业发展的困惑。通过交流,大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加明确重视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果说教师开讲座是“一家之言”,那么教学沙龙则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碰撞,他们定会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总结,在碰撞中前进。
4.3走出去,与名师零距离
为了更好、更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不怕花钱,每学期都会安排各科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聆听名家报告,目睹名师风采。外出学习的教师们回校后,为相关学科教师作学习汇报,进行“移植课”展示,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力量源泉,当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感受到强化专业发展的紧迫感。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为所有的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让教师都能感受到专业发展的优势,享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成为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