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化学组 >> 正文
三大举措,有力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15-04-16 11:17:13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江苏省泰州中学   夏淑萍
    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谈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自身自省和反思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或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是学校或其它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以期促使教师达到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得到专业成熟。最近几年,我校围绕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了一些工作。
1、目标激励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潜能也是无限的。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主动性只能发挥到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刺激,就能发挥到80%—90%。那么,怎样的刺激才能激发教师的潜能呢?我校决定首先用目标激励的方法。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了一份“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个人规划”,让教师主动规划个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远期(8-10年)专业发展目标,同时附上的一张细化的目标表,具体从教育、教学、科研、进修和总目标这五个方面细化分解。这一举措在教师中反响较大。很多老师都感到以前只顾埋头教书,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学校提出个人发展规划要求后,引起了大家的深入思考。借此契机,绝大多数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认真规划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从反馈上来的情况看,“个人规划”工作的启动触发了沉睡已久的个人奋斗的激情,教师的工作热情被激活了。学校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一方面通过大会公开表示学校会千方百计搭建平台,只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到哪里,学校的平台就搭建到哪里,对教师提出的报考研究生、在职进修、考察等尽可能考虑安排;另一方面,根据教师个人规划,落实并且公布“五级梯队”后备教师人选,让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2、标杆引领
    为了让普通教师觉得成为名师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我校启动了“校级三级骨干”评比活动,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让身边的骨干教师成为普通教师的标杆。学校出台了《江苏省泰州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评审条例及奖励办法》,采取个人申报、学科评审小组初评、学校执行委员会终评的办法,从60多名申报的教师中评选出了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共31名,学校开大会隆重颁奖,营造人人争创名师的氛围,并且在发奖的同时,校长发表了颁奖感言《写在校级名师颁奖时》,鼓励教师不断进取,更上一层楼。
3、过程管理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一、两次活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起到推动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名师工程”的培养目标,必须切实加强过程管理这一环节。
    首先,我校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同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每学年有十次左右的专家讲座和专家点评课,尤其是与专家的同课异授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其次,学校成立了学习型组织——“四每”学习组。所谓“四每”,即每天读一点“闲”书(拓宽知识面的书,提高理论水平的书),每周写一点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每年发表1-2篇有质量的论文。利用“四每”学习组活动,开设教师论坛,鼓励教师把想到的做出来,把做到的说出来,把说到的写出来,让教师在读书中学习,在践行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长。
    再次,学校进行分层次校本培训。对刚参加工作1-3年的新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常规工作的培训,班主任工作的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引导其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教学问题,促进其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对处于成熟期的教学骨干,则搭建平台,促使其教科研全面提升,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有广泛影响的大师。
    另外,学校还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让教师与自己的过去比,看专业发展了多少;与同组的标杆教师比,看还有哪些差距。
    几年下来,我校采取的切实可行的三大举措,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明显起色。阅览室中读书的教师多了,写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文的教师多了,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的教师多了。学校的骨干教师人数大幅增加,特级教师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增加了7人,市级教学能手增加了8人。
    现在我校正进一步以课题为抓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探索“五严”新形势下,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方法,使教师专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 苏北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
下一篇: 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的开发

粤ICP备1300707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丽都中路 邮编:514021 (0753)2242529
MAIL:mzszxzzx@gd.meizhou.cn 2005-2015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