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语文组 >> 正文
让写作成为真诚表达的需要 ——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探微
15-04-17 14:43:52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很多学生在良好的母语环境中,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但作文能力却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程度,不少学生的作文宿构,缺少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写不出和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
 
一、中学生作文的现实状况
    语文教育专家王泽钊说:“作文要表达真诚的感情,这根本不必说,但目前中小学生作文表达的感情虚假化,真让人担扰。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注重引导考生在平时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体现“于留心处皆语文”的内涵。然而始终有部分考生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矫揉造作,生拉硬扯,凭主观臆断,盲目地编造一些所谓的经历,读之令人反胃。
    最典型的莫过于1998年和2002年的高考。1998年考查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一题,不少考生都编造了自己遭遇车祸被截肢的经历,以致于当年被阅卷专家戏称为“考生截肢年”。2002年考查的是《心灵的选择》一题,很多考生编造了自己因父母离异而面临的痛苦抉择,以致于当年被人戏称为“父母离婚年”。
    平时训练,写《一个难忘的教训》,题材总是“某次考试,没有认真复习,成绩不好,教训是多么深刻啊”!写《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便是清洁工人冒着寒冷扫地,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写新风尚,就是拾金不昧;写老师,就是深夜还在备课。可是,如果细细询问,学生并没有这样难忘的教训,也未必敬佩清洁工人,也没有这么多钱等着人去拾,更没有看见老师在深夜里备课。
    学生面对作文,大多感到生活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也认为,作文要写大事,这似乎受了杜甫老人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学生这种拙劣的造假,除了感情虚假,没有思想,而且还养成胡编乱造,说假话、大话、空话的不良习惯。
    中学生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这是现状;让中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这是要求。《考试说明》在“写作”中明确指出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毛诗序》),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脱颖而出。
    问题是,中学生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他们缺乏情感,还是情感不丰富呢?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中学生随着生理的发育,大脑机能的渐趋完善,情感和情绪的内容、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常常对自己喜欢的人表露出欣赏和感激;他们对学习、工作的成就自我欣赏,为失败而苦恼或忧伤;他们触景生情,向往美好的生活,对人世间的不平表示愤慨等等。他们如果把这些生活体验在文章中表达出来,那么就不怕写不出感人的文章。
    事实上,生活之树常青。作为一名中学生固然没有太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也毕竟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风雨,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精心构思、匠心布局,就能达到“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及文章”的效果。朱自清的《背影》没有描述惊天动地的事件,仅仅描述了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情节,由于其观察仔细、描写深入、用词妥帖、立意准确,从而使该文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也只是选取了与大堰河相处的点滴小事,却表达出震撼人心的情。由此可见,能用醉人的文笔,满腔的真情写出亲历,这是作文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握机会,创设情景,经常性地去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真实的情怀。
    有位教师知道高考模拟考试后,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所以就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公布成绩的前后让学生先来畅谈自己的心里感受。结果,学生的感情多姿多彩,有喜有优,有笑有泪,真切自然,感人至深。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上课了,老师捧着试卷走进了教室,对我们说:‘模拟试卷已经批好了。’我听了,心里紧张极了,心‘突突’地跳着。教室里静得出奇,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见。我想:‘这次能考好吗?能考几分呢?回去又要皮带炒肉丝了……’一连串的问题总是从我脑中闪出来。我心里像开水一样在翻滚。我坐也坐不住了,真想从老师那里把我的试卷夺过来,看看到底错在了哪里……”
    人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义溢于海”,生活中处处充满情感。如果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受到熏陶,得到升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勇于流露真情的习惯。作文时,真情便会自然地在字里行间彰显出来。
    为让写作成为真诚表达的需要,我们尝试采用“生活化写作”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想写、乐写。
 
二、生活化写作的教学策略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写作。叶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就针对当时一些人学习写作只从记诵和模仿入手的弊病,明确指出:“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2]作文教学的真谛是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化写作”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片树叶、一只蜗牛、一颗小石子,都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从而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我们必须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同时也作为一个生活者,使其获得真实的感悟,并形成写作的真诚动机。这里所引入的是“真诚的动机”,而不是“真实的动机”,是一种审慎的选择。因为写作动机的真实性说的是写作的自然性(或说自由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真诚性说的是真实和善良的统一,尽可能剔除那些真实但又夹杂着假丑恶的元素。
    笔者认为,在采用生活化写作教学时,可以通过利用原生事件和创设教学事件两种方式,引领学生为真诚的写作动机而写作。
     2.1激发真诚的写作动机
    写作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说生活本身就是教学,也不是说取消教学特定的情境性而等同于自在的生活。杜威认为“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特别的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必然有着特别的选择性,有着对“材料”、“方法”等教学因素的设计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有所设置,让学生的写作在真诚的动机下发生。
     这种教学设置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利用原生事件,让写作成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校将要举行诸如“秋游”的活动之前,布置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开始,以为学生对于出游有兴趣,对此类题材也将有兴趣,也就“有话可说”。可是交上来的作文,却是“有话说不好”,或者根本就不是他们真正的感想。本来,出游或者实践活动是生动的,有趣的,丰富的,但学生写活动见闻和感想却是被逼的,他们的写作只是为了交差。这样的动机并不是真诚的,而是虚假的,它只会让学生走入“编写故事”的误区,而不是为了内心表达的需要。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借助一些原生的事件(学生真正关心的,希望表达的事)设置教学,让写作成为需要。
    在学校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自觉”,注意观察和善于捕捉,就会有许多丰富的细节可以利用的,这些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资源。比如,有一次班主任因为工作忙,忘记了给班里进行常规性的座位调换,坐在两侧的学生在背地里埋怨,说老师偏心啦!无情啦!借这一股东风,我上课时也来了一个“草船借箭”:
师:同学们,班主任是不是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生:那是当然的啦!(特别是坐在两侧的同学)
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借口。(有同学在下面低声说)
……
师:我知道大家都在议论这事。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如我,有时做错了自己也不知道。你们如果发现能告诉我吗?
生:好是好,就是怕……(有些同学很是疑惑,害怕说不好,老师会怪罪他们)
师:没关系。大家这一次写一篇专门说我缺点的文章,想怎么说都可以,但要有根据。当然说不好也没关系,我保证不怪大家,不过要写得像一篇文章,还要有个题目,字数最起码也不能少于600。如果想让我更容易接受,大家也不妨学习一下邹忌怎样讽齐王纳谏的。应该没问题吧?
生:没问题!(许多同学拿起了笔和纸)
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我利用的是学生真正关心的题材,或者是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题材,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作文,而且大多作文都很坦白与真诚,写得也极其生动,有的学生还合理地运用了“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的表达手法,他们就这样在无意间完成了一篇好的习作。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是为了发表意见而写,而不是为了交差而写。这是问题的关键。
    第二种方式是:创设教学事件,激发写作需要。上面引用的例子,许多时候具有其局限性。有时,也许原生的事件无法适应特定的教学需要,我们可以创设有效的事件,让学生暂时生活在其中,从而获得一定的体验,再而形成表达的需要。比如,南京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学校的储晋校长,他在给学生上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的路上,在一个工地上捡到一块红砖头,恰好摩托车尾箱里有一张崭新的大报纸,他像包礼品那样把这块砖头精心包装了起来,提着它走进了教室。然后他把这一块砖头当成礼物,引导学生揭开这一神秘礼物的原形,再讨论它的作用,引发学生进行讨论。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之后,再布置作文,这个时候学生的写作动机,既有交作业的成分也会有想表达的成分,结果写出了许多好作文。[4]
    再有,南京师大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吴非先生),在教高三的时候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幸福的高三”的作文,当他把这五个字作为作文题写在黑板上时,有同学在下面大呼:“老师,漏啦!”漏了什么了?学生说:“引号,‘幸福’上面应当有引号!”结果引出一片笑声。但是他引导学生思考:高三到底有没有幸福?现在他说这个题目已成为他高三教学的传统作文题了。
王老师是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
“你读了12年书,在同龄人中,也算个‘知识分子’了,你有了独立的意识,有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其次,因为有比较稳定的高考制度。你毕竟拥有上大学的机会,能继续读书,能做更多的事,你的生存质量会更高。能为更美好的明天去奋斗,这,当然是幸福的!”
“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比结果更有意义的是奋斗的过程。走过高三之后,回望高三,你会为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而庆幸,因为这是你一生奋斗的起点。”
“那时候你也许会说:‘高三我都过来了,我还有什么可怕的?’——那种感觉,真好!”
     有位同学经过思考后庄重地在文章中写下:“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需要这样经过努力,每个人都能轻松地进入自己喜爱的大学;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面前不再有任何困难和障碍;如果有那么一天,不需要再为就业而奋斗了,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们:从此一片坦途,你们不需要奋斗了,——那么,要我们这一代人干什么呢?”
    王栋生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高三拥有的幸福,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高三的幸福不只一种,让学生意识到幸福其实无处不在。他们的写作就容易产生“我也来说一说”的动机,写作也自然成为学生表达内心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同样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对生活现状的还原,使其从思想上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表达需要和写作欲望。
2.2做到“真”与“诚”的统一
     我们对原生事件的利用和教学事件的创设都必须与学生的写作生活紧密关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生活在其中,其写作的动机才能源于事件,并主动写作“事件”。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在达到“真”时,更应该做到“诚”。
    有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水平很低,但对一些事件却能够写得很好。比如,有一个女生跟一个男生“分手”,于是就写起了文章,将自己那种情感抒写得优美流畅,淋漓尽致……学生写情书,写揶揄老师的经典的句子常有,经典的段落常有。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可以盲目地利用这些原生事件或者创设贴近他们这一部分生活的教学事件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在教育的领域里,写作也应是一种向善的行为,应该符合德育的要求。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向真、善、美发展。这里所说的让写作在真诚的动机下发生,并非绝对自由的表达。写作教学的设计,不但对材料有选择,对方法、思想导向也必须有选择,这样才能体现写作动机“诚”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和创设具有德育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问题。
    如上文所引事例,我对班级原生事件的利用时,说了一句“如果想让我更容易接受,大家也不妨学习一下邹忌怎样讽齐王纳谏的”。这是为了让学生说出真话的同时,避免激发恶意的写作动机,从而写出“诚”的文章来。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引人向上,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人不以恶为善。我们在进行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时,应该着力让学生形成真诚的动机,并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和设置教学,既要让写作在生活中进行,又要把握好道德方向。王尚文老师说过,“生活中写作行为可能会出于一种较粗鄙、低劣的目的,对于这一个现实,教学可能是无可奈何的”。[5]我们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认识能力,以及对非真诚的抵触,让他们为非真诚的写作感到羞愧。
    生活化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写作成为学生一种真诚表达的需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 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在文本解读
下一篇: 浅谈语文教学对高中生的爱情疏导

粤ICP备1300707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丽都中路 邮编:514021 (0753)2242529
MAIL:mzszxzzx@gd.meizhou.cn 2005-2015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