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一、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教师由职业化步入专业化,即:由“单一扁平的知识体系”走向“丰富立体的知识结构”;由“固步自封”走向“开放更新”;由“谋生”走向“发展”;由“被动执行、传递”,走向主动研究、创造智慧;由“教好学生”走向“师生共同发展”。
怎样尽快步入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行列呢?作教学的有心人,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这是最基本的途径。而重视自我教学反思,又是不断提高课前预设、课上调控质量,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思想理念的前提和开端。
作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者,不作教科书的执行者;作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不作课程改造的对象。这是广大教师的心愿,也是教育者应担负起的重要职责。而课程改革,前提是要首先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过失,然后才是改革。重视自我教学反思,坚持课课反思、日日反思,养成自我反思习惯,作反思实践者、反思探究者,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
另外,我们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教学行动研究:“尝试行动→对行动进行反思→意识到问题所在→拿出新的行动方案→再尝试行动”。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起着重要的桥梁和支撑作用。它是提高教学行动研究质量的前提与保证。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总的要求,就是要从“对已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向“对将要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过渡。即:首先要重视教学设计之前的反思,然后才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每个单元、每课书或每节课之前,要反思:怎样教才有效?这样教真的有效吗?为什么这样教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这样,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前预设的质量。
(二)教学后的反思。
每个单元、每课书或每节课教学后,要从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要从经验、成功方面进行反思:哪些方面设计得好,为什么好?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学得好,为什么?这样,以便从中提取经验,今后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然后,是从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反思,从总吸取并总结教训,以便今后再犯重复性错误,少走弯路。
反思的问题从哪来?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中来;从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中来;从教师行为、学生表现中来;从学生热情、主动参与的效度中来;从作业质量、评定中来;从教学阶段小结、试卷分析中来。总之,既要重视反思教学中的大问题,又要重视反思自己或学生身上“针头线脑”的小问题。无论问题大小,只要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就有反思的价值。
怎样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呢?反思某一问题的心理过程是:教学中又出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发生了哪些事先没有想到的现象?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是应该发生的现象吗?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是怎样处理的,效果怎样?有没有更高好的互动方法?
教学后的反思应注意什么呢?一是要真诚地反思教师自己,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反思怎样改变自己以适应学生,力戒动辄就埋怨学生如何如何的反思。二是要抓“点”,可以是一点或几点,最好不要泛泛而谈。三是要透过课堂现象,反思本质原因及其教训。四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三、教学反思中应注意什么?
(一)要注意倾听,加强同事间的横向交流。
同事之间围绕某一教学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横向交流,这是自我反思、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随意讲的几句话,只要与自己的困惑、内心深处的反思相联系,往往会给我们自己很大触动,让自己有“柳暗花明”之感。正因如此,教师虽然多是性格内向的人,好静、好独立思考,但又要“自我解闭”,不能随意放过倾听同事交谈的机会,如果能主动与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交流,收获会更大。
(二)要努力提高自身感悟、内化与外显的能力。
作为一名专业化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教学程序和策略性知识,还需要一种只可意会、很难用语言进行具体和系统表述的默会性知识。这种默会性知识是建立在学科知识、教学程序和策略性知识基础上的,在教学中常表现为一种师生互动方式,一种点拨、激励的方法,那么一股子教学机智与风采。
默会性知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默会性知识具有更大的亲和力,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魅力和感召力。这种默会性知识多了,专业经验就多了;专业经验多了,专业本领就强了,就成为了专长;专长,再经过积累、丰富,就成为了教学专家。
学习他人这种先进的默会性知识,要靠多听课、多观摩、多体悟,多请讲课教师谈感受、谈当时的想法。如果只关注对方的外显行为,对支配讲课教师那些外显行为的默会性知识缺乏认识,就会导致机械模仿和复制,缺乏自己的创新与自主。
消极、落后的默会知识,又会阻碍教师自身的成长、新理念的接收与运用,以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无论怎样外出听课、听讲座,学习的是新理念、新方法,而回到课堂上来仍旧是原来自己的“那一套”。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自身原有的、落后的默会知识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尽管吸收的是先进的显性知识,但自己所持有的、落后的默会知识并未受到冲击,因此教学行为仍然在受着原有默会知识的支配。
如果是这样的话,通过交流对话、自我反思等,在理解、接收、消化新理念的同时,彻底更新自身原有的、落后的默会性知识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三)要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每个单元、每课书或每节课之后,要结合典型课例,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及时将教学反思的内容与认识具体化;将钻研之得,施教之法,驾驭之智,失败之处等,形成文字。
一学期或一学年之后,要及时对平日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将日常零碎的教学反思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教学经验和思想理论。这是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它反过来又会指导自己日后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四、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等同于一般的教学实录。它的基本特点是:
(一)教学案例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教学例证,也不是对教学现象进行抽象的叙述。它是通过具体的、动态的描述,将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展现出来。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也可以是围绕同一个主题的多个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
例如:因来自外界干扰或由于学生内部认识动因,诱发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事件或一个个教学片段,连同处理这些事件或教学现象的方式方法,教师自己的所思所想,得出的认识结论,就构成了一个个的教学案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学案例中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应有详细的过程,即要有时间、地点、具体人物、教学事件(或教学现象)的全过程。静态而抽象的描述,不称其为案例。
(二)教学案例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典型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不一定都能成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记录的应该是非常典型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即,教学案例中记录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要能由个体说明总体,由个别推断一般;要能由个性化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给人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案例资源时,要对平日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现象进行认真的梳理。
(三)教学案例中必含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含有疑难情景在内的教学事件、教学片段。
问题或疑难情景,是教学案例的生命。有了问题和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就有了教学案例的素材。课堂实录不一定就是教学案例,要看其中的问题、疑难情景是否明显。白描似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也称不上是好案例。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用查找问题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去搜寻、挖掘可以记叙的教学案例材料。如:记述情境作文教学的案例;记述师生应对时含有共性问题的教学现象。
(四)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
教学案例中记述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可以是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经历。总之,教学案例中记述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不能是虚假的,不能是想当然的。真实的案例,有切身的认识和感受,这样的教学案例分析,他人才有信服感、真实感和现场感。
五、为什么要开发教学案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及时开发教学案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教学案例,有助于记录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过程。
现场感,每日工作在教学实践的具体场景中,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优势。怎样将这一得天独厚的实践优势,转化为研究优势?开发教学案例,便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从事教学实践所用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时间。正因如此,开发教学案例,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最擅长的一种记录教学行动研究过程的笔法。也有人称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者的一种文 体。它的确最能准确反映教学实践者的内心感受,是理论工作者不可模仿的,渴望而不可及的。
教学研究论文、教学实验报告是研究成果,教学案例也是研究成果。而且,这样的成果往往对实践者的启示更大。
每天写一篇案例,哪怕每周写一篇,长此以往,教师自身的教学睿智就会显现出来。一年下来,几年下来,这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教学研究成果。
(二)开发教学案例,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觉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进而促进教学认识、理念的提升。
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途径是很多的,如坚持写教学随笔,写教学片段,写课后小结等。而开发教学案例更显得详实且深刻。因为,开发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反复揣摩、认真反思的过程。
(三)有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教学工作,看似群体活动,实际是个体化、个性化很强的脑力劳动,易封闭,不开放。而教学案例就是教师之间进行专业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凭借。通过教学案例的开发与交流,就能把个体教学经验变成共享的经验与财富。正因如此,目前的校本培训、教研组活动等,越来越重视说课、案例交流这种形式。
可以这样讲:教学案例是呈现教学研究的载体,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良方,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是产生教学理论的故乡。
六、怎样开发教学案例?
(一)了解教学案例的基本格式。
教学案例有格式,但没有唯一、固定的模式。它的一般结构、格式是:标题→序言→背景→问题→方法→反思→附录。
1.标题:与其它文体比较,教学案例的标题更需要清晰、简练、醒目。可以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核心内容为标题,让人见了标题就能了解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的概貌;可以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的主题为标题,让人见了标题就能对教学案例的中心一目了然。
2.序言(即教学案例的开场白):可以反映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内容的概貌,或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此将教学案例的主题表现出来。序言要十分简练,三五句话即可。
3.案例实施背景:涉及到大背景和小背景。大背景,指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的直接场景;小背景,指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的间接场景。忽略教学事件的背景,往往会给实践后的反思认识带来困难。
4.案例中的问题:即描述问题是什么,以及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写清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自己是怎么引导的,为什么要这样引导,效果如何。
6.反思与讨论:反思实践后自己有了哪些新的思考,对前面的教师行为再审视。
7.附录:即对正文起到补充、说明作用的一些课外资料,学生作业、作文等。把这些附在案例后面,以防止冲淡正文。
(二)明确撰写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1.主题要明确。即,教学案例中的具体描述与实践后的论述,要集中到一个主题上,做到一事一议,或多事一议。也就是一份教学案例,不要涉及到两个以上的主题。因此,在构思教学案例结构时,要需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取舍材料。材料要以主题为中心,在主题的统领之下。
2.要突出案例中的问题、矛盾冲突。怎样突出呢?方法就是要详细阐述问题的发生、背景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3.教学事件过程或教学片段情景要相对完整。即,教学案例要反映教学事件的全过程,展现教学片段由开始到结束的情景。有的教学案例,其内容与分析往往不拘限于某一节课,要求事件过程或片段情景相对完整就更显得重要。
4.要反映出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发生的背景。即,要把教学事件或教学片段放到一定的教学背景中去描述、分析和讨论。
5.教学过程部分描述、记录要详尽。即,要写清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与对策,要详实展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让阅读者详知教学事件、教学片段的背景,解决问题的过程。
6.要能揭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即,教学过程要反映师生之间内在的心理、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先无法全部预知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认识交互的过程。还复杂以复杂,揭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认识的多元性,这样的教学案例才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让他人知道教学过程演变、解决问题的过程。
7.结果要用事实说话。即,结果要用白描的手法实事求是、交待清楚。
8.认识要深刻。要将自己原始想法与实践后的认识结合起来,进而深化主题。
(三)掌握开发教学案例的基本步骤。
开发教学案例没有固定的程序,它与教学事件的复杂程度有关。其基本的步骤是:
1.思考和捕捉教学实践中带有普遍性、迫切性、前沿性的问题。例如:强调学生自主,教师的主导作用怎体现?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作者、编者、教师的意图怎渗透?如何处理自主、合作与探究三者间的关系?“放”学生,教师怎样调控、引导?教学中怎样照顾学生的差异?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教学?课内外怎样结合,学科间怎样沟通?问题就是主题;问题找到了,教学案例的主题也就确定了。
2.搜集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可以是一个或是几个教学事件、教学片段。当然,更可以先有或先找教学事件、教学片段,再从中提取、确定主题。
3.对案例素材进行内容分析。根据问题汇总、取舍、整理素材,明确素材给予人的认识与启发。
4.对案例素材进行形式分析与设计。这其中包括怎样确立标题,怎样介绍背景,怎样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等。
5.撰写教学案例初稿。
6.同事交流,请对方提出修改意见。要谋求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共同体。
以上是开发教学案例的基本步骤。一般地说:在教学事件发生之前,在教学实践过程未实施之前,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审视自己预设的教学实践,去主动、积极革新自己的实践设计,这比在教学事件发生后、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后,再从中提炼主题,更主动一些。因为,前者问题意识更强,主动开发教学案例的意识更强。
2005年12月8日 |